10月15日下午,信息管理学院 241612 班师生走进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,开展 “研读经典 + 实景研学” 活动。通过显微镜观察、史料解读与科技成果体验,同学们深入理解毛泽东《七律二首・送瘟神》的历史内涵,解码中国血吸虫病防治背后“科学+团结”的核心力量。
在一楼实验室里,科研人员的讲解让诗句中的“小虫”变得清晰可感。同学们首先近距离观察了各类螺类样本,了解到钉螺作为血吸虫病唯一中间宿主的关键角色——这正是“华佗无奈”的症结所在。当显微镜镜头对准钉螺标本,显示屏上米粒大小的毛蚴赫然可见,“这些毛蚴短时间内就能穿透人体皮肤引发感染,曾经让无数人深受其害。”科研人员的介绍让同学们真切体会到疫病的凶险。四楼寄生虫病科普馆内,讲解员首先回溯了《七律二首・送瘟神》的创作背景:1958年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传来,毛泽东“浮想联翩,夜不能寐”挥笔成诗,诗句既承载着“千村薜荔人遗矢”的历史伤痛,更凝聚着新中国“全党动员,全民动员”的抗疫决心。在透明展柜前,血吸虫、疟原虫、蛔虫等标本静静陈列,静态的展品仿佛串联起人类与寄生虫病抗争的漫长岁月。从诗句中的历史困境,到实验室里的科学突破,再到视频中的全球同心,同学们对“送瘟神”的理解不断深化。同学们纷纷表示:“以前读诗只觉沉重,现在才懂‘纸船明烛照天烧’的喜悦背后,是科学的力量与团结的温暖。”
此次实践活动将语文经典研读与医学科普教育相结合,让师生在实景中读懂了《七律二首・送瘟神》的精神内涵——正如毛主席在诗后记中所言,“党组织、科学家、人民群众,三者结合起来,瘟神就只好走路了”,而这种跨越时空的协作力量,至今仍在延续。